《 空中接口学园 》 >> PHS技术 >>>> PHS中为什么需要LCCH超帧结构? |
-- 作者:zhiyunli -- 发布时间:2005-03-01 17:51:31 若不设计超帧这样的结构有什么问题或不足?有了超帧结构又有哪些好处呢? 谁能详细的解释一下? -- 作者:htwoo -- 发布时间:2005-03-01 23:50:42 超帧用于同步,让PS与CS同步起来,主要通过发现BCCH来开始同步的。 超帧的传播方式,是避免CS与CS之间公用控制信道的冲突,用小概率来避免的。 -- 作者:tom -- 发布时间:2005-03-02 09:06:49 空中接口中有超帧和复帧两种结构,其中复帧结构像htwoo所说,是为了避免CS与CS之间公用控制信道的冲突。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PHS复帧中一次携带信息较少,需要多个复帧才能完成控制信道的功能。显然为了管理方便,复帧携带信息应该有一定的规律,这样PS才能处理,这就是超帧的来历。 相关内容: 复帧是干什么的? ![]() -- 作者:zhiyunli -- 发布时间:2005-03-03 09:47:13 (1)复帧结构的引入是为了“避免CS与CS之间公用控制信道的冲突”,这是否可理解为控制信道的一种复用方式? 一般情况下,一逻辑信道被映射到二维时频矩阵中的一个单元,即确定的载波频率及确定的时隙可确定一逻辑信道。由于控制信道的载波频率是单一的,因此为了提高信道的复用率,只能提高在时域的复用率,即以周期相对长得多的超帧单元取代原本的TDMA帧单元: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控制信息的传输对于码率没有较严格的要求,——而对于语音信息的传输,在ADPCM编码速率恒定为32 Kbps的前提下,通信信道中相邻时隙的间隔不能过长,否则会造成话音的断断续续; (2)除了提高控制信道的复用率之外,超帧结构的引入可能还跟PS的省电有很大关系,因为设计STD-28协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延长终端的待机时间。非话音通讯状态下,PS需要接收的信息无外乎来自CS的广播信息和寻呼信息两大类,为了减少对同一PS重复寻呼的频率,STD-28采用了寻呼组的策略,为了减少对同一PS的广播频率,STD-28采用了超帧结构的雏形,将寻呼组策略揉合进超帧结构的雏形(这里所说的超帧结构雏形泛指多个帧单元的组合,——超帧概念在其它很多通讯协议中都存在,但是具体的结构有所不同,不过设计思想也许是类似的)便有了目前STD-28中的超帧结构。STD-28采用的是固定时间间隔(由n=20,m=12等参数决定)的广播及寻呼策略,这种策略虽说简单但是不够灵活,因为没有考虑到PS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话务量(如白天可能呼入、呼出的电话多些,而深夜少很多),网上有篇文章讨论一种自治的控制广播及寻呼频率的文章《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ally regulating a power saving period within a radio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见: (3)对于“PHS复帧中一次携带信息较少,需要多个复帧才能完成控制信道的功能。显然为了管理方便,复帧携带信息应该有一定的规律,这样PS才能处理,这就是超帧的来历”,在承认复帧中一次携带的信息较少且为了完成控制信道的功能需要多个复帧的前提下,是否必须将这多个复帧组织成一种相对固定(相对指的是超帧结构可变,但是在一次通信中一旦指定就不能再变)的格式呢?若CS独立地(独立即意味着对各种控制信息的发送顺序没有要求)发送各个控制信息会产生什么问题?若这样可行的话是不是就不需要特别的管理了?所以对“管理方便”的理由,能否解释得更明确详细点呢? (4)此外楼上的贴子提到超帧的设计还具有同步功能,这种同步是不是属于超帧级的同步?若Bit同步能做好,是否就可以省略超帧级的同步?据说中国目前许多基站的Bit同步不太好,假设确实是这样的,那么怎么在不能保证严格的Bit同步的前提下去做到超帧同步呢?因为超帧也是由一个个的Bit组成的啊。 我刚学STD-28没多久,很多问题都不明白,在此还希望前辈们不吝指正、指教,我希望能对那些自己觉得含混不清的概念及设计思想有个较清楚的理解,先谢过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 9:53:47编辑过] -- 作者:transmit -- 发布时间:2005-03-03 11:38:07 (1)、(2)理解正确。 (3),在同一个网络中各CS都是按照同一规律来发送控制信息的,楼上的可以用35L收一段时间来看看。 (4),这里所说的PS和CS在超帧上的同步,应该指的是PS需要知道超帧的起始位置,这样才能知道自己该侦听哪个Paging消息。这是Bit同步所无法实现的。 -- 作者:zhiyunli -- 发布时间:2005-03-03 12:50:31 (3)目前应用中的情况确实如你所说,不过我想知道的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考虑,超帧为什么是目前的这个样子?更深入地,超帧结构的设计(比如n=20改为其他值,m=12也改为其他值,超帧中各种控制信息的组织方式也改变)对系统某些方面的性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较全面准确的评估由超帧结构设计的改变而引起的这些影响? (4)有点明白了^&^,是否可以换种方式这样理解:超帧同步属于逻辑意义上的同步,即超帧作为发送控制信息的一个'逻辑单元'其原子性是不可分割的,而这种原子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支持寻呼组策略而产生;Bit同步可以理解为物理意义上的同步,这是为了正确的检测和判别出各Bit的值?
-- 作者:transmit -- 发布时间:2005-03-03 15:38:21 目前的超帧结构是根据经验话务模型来设计的,确实也是可改的。我们也曾经改过(主要是改了寻呼组),但由于市面上手机类型太多,很多杂牌机把这些信息都固定在里面了,如果系统侧修改的话,会有大量手机不能呼叫,因此后来不了了之。 -- 作者:mapleliu -- 发布时间:2005-03-03 17:05:36 呵呵,请教transmit-- (4)这里所说的PS和CS在超帧上的同步,应该指的是PS需要知道超帧的起始位置,这样才能知道自己该侦听哪个Paging消息。这是Bit同步所无法实现的。 PS是如何知道超帧的起始位置呢?比如PS刚开机,当然不知道LCCH超帧结构,知道的仅为CCH的载频号(国家代码,运营商代码这时还没用到),这是由software去向RF请求,实际的工作是由RF去了解的吗? -- 作者:tom -- 发布时间:2005-03-03 18:23:14 从专利《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ally regulating a power saving period within a radio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1992年申请看,这是为GSM设计的,但是GSM现在也没有采用,可见这种方式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能是手机工作起来麻烦了。 -- 作者:zwdu -- 发布时间:2005-03-04 21:10:40 题外话! 传统的固话交换,在中国1号信令时代,基于满足人类对音色,音质,项度等条件的分析,以奈定理为理论依据,实现PCM E1/T1为载体的局间互连互通,信令传送方式为随路信令,具体结构元素:64的B通路为一个话路基本单元(1个时隙),32/24个TS组成的一个单桢,16个单桢组成的一个复桢(E1的结构).具体可参见<<程控交换原理>> 试想想E1/T1的结构以及更深入的对语音和信令的分时处理,是否和三个PHS厂家对不同不同超桢的优选有相似之处.我想E1/T1一个中继单元不会是简单的两种话务模型,对交换网络的有效处理能力影响等等. 好在局间传输载体仅有E1/T1两种结构,谁知道日本人在PHS这一块儿一下子弄了11种超桢结构,当然不好优选啦,多项选择题是最难作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4 21:21:32编辑过] -- 作者:kkpearl -- 发布时间:2005-03-23 16:32:18 由于基站在每一个下行时隙中所发送的信息可能不同,按照所发信息类型的组合,每m(公网中m=12)个时隙构成一个LCCH超帧。在每一个超帧之间,信息类型的组合是相同的。 我对超帧的理解仅限于此,你们说的好复杂啊,是说的同一个东西么… 目前已经有11条评论 >>> 发表你的见解 |
Powered by:Old version Copyright ©2002 - 2019空中接口学园 , 页面执行时间:5,300.781毫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