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中接口学园 》 >> 2G:GSM >>>> 帧结构的几个问题 |
-- 作者:fjhdn -- 发布时间:2004-12-15 17:24:41 第一、51帧和26帧是因为信令和话音消息的周期需要而如此规划,51×26帧是为了兼容这两者, 但2048×51×26中的2048是出于何种考虑而定下的数字?有哪个信道要如此长的周期?信道中发送的内容是什么?
第二、关于SCH中的Reduced TDMA frame number (RFN):T1、T2和T3' 发送方用如下方法得到这三个值: T1 (11 bits) range 0 to 2047 = FN div ( 26 x 51) T2 (5 bits) range 0 to 25 = FN mod 26 T3 ' (3 bits) range 0 to 4 = (T3 - 1) div 10 其中 T3 (6 bits) range 0 to 50 = FN mod 51 FN = TDMA frame number
在接收方用下面的公式来还原回FN值 FN = 51 ((T3-T2) mod (26)) + T3 + 51 x 26 x T1, (where T3 = (10 x T3') + 1,T1,T2 and T3' being contained in information fields in synchronization burst)
似乎不太正确。比如:FN值为315,则T1=0,T2=3,T3=9,T3'=0, 那么发送方在SCH中发送的缩减帧号参数为:T1为0,T2为3,T3'为0。 在接收方还原的T3=(10 x T3') + 1=(10 x 0) + 1=1 还原的实际帧号FN=51 ((T3-T2) mod (26)) + T3 + 51 x 26 x T1=51 ((1-3) mod (26)) + 1 + 51 x 26 x 0=1,显然还原不了原来的值。不知错在哪儿?
第三、BCCH载波(C0)的确认---是通过判定其中的FCCH突发脉冲来确定。并且找到其后的SCH,就可以进行同步,然后可以确定该无线频率上的其他信道的帧和时隙 小区内的其他无线频率上可能全是业务信道,这样就没有FCCH和SCH。MS如何与它们进行同步? 另外MS是如何区分TCH和SACCH(即如何识别信道中某个时隙上的突发脉冲是SACCH还是TCH)? -- 作者:tom -- 发布时间:2004-12-16 09:19:10 Q1: 2048构成超高帧,这样就有2048×51×26个不同的FN,主要用于加密。 Q2:T2 (5 bits) range 0 to 25 = FN mod 26 ^^ 51 公式中有错误,应该为51 Q3:应该是每个频点有8个时隙,有一个时隙上有FCH和SCH。
-- 作者:fjhdn -- 发布时间:2004-12-16 12:09:44 tom老师,谢谢你的回答,有几处想和你商榷: Q1:有关“FN帧号用于加密”的内容我在哪个标准(规范)中可以查阅到详细内容?加密为什么要2048,而不是1024抑或4096呢? Q2:公式是我从3GPP TS 05.02 version 8.11.0 Release 1999的GSM 05.02 3.3.2.2.1中摘录下的一部分,应该不太会有错。你说T2公式中的26应为51,那么是T3公式中的51应为26?按你的说法,我重新做了一遍,仍还原不了原来的FN帧号?你也抽空做一下?如果不是你所说的原因的话,还请你帮忙解答一下。谢谢 Q3:“应该是每个频点有8个时隙,有一个时隙上有FCH和SCH”,你的意思可能是“每个频点上都有FCH和SCH”。好像不是这样,一般小容量蜂窝才只有一个频点,而中容量蜂窝可有4个频点,大容量蜂窝可多达12个频点。这其中只有C0载频(BCCH载频)才有FCH和SCH。另外老师还没有就区分TCH和SACCH方面回答我。就Q3问题,老师能否再详细给以回答,先谢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7 14:23:10编辑过] -- 作者:tom -- 发布时间:2004-12-17 14:36:44 Q1: 在TS 05.01中提到了加密,可以查阅TS 03.20。至于为什么选2048,可能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Q2: 我把T1,T2,T3的含义和取值范围写下来,你就明白了: “其中T1代表TDMA帧所在的超帧在超高帧中的编号,T1长11比特,从0~2047。T2代表TDMA帧所在的复帧(51帧的复帧)在超帧中的编号,T2长5比特,从0~25。T3代表TDMA帧在复帧中的位置,省略了个位,只保留十位,T3长3比特,从0~4。” 值得注意的是SCH是每10个时隙一个,所以你的例子不一定合理。 Q3: 的确是FCCH和SCH只在C0载频上,其他载频可能采用相对同步的方法吧。 Q4: TCH和SACCH是有严格顺序的,每个26帧复帧的第13个帧固定为SACCH。 -- 作者:fjhdn -- 发布时间:2004-12-17 16:10:48 test -- 作者:fjhdn -- 发布时间:2004-12-30 16:19:48 TOM,我懂你的意思了,FN=315这个例子确实不合适,那么我们选取FN=307如何? 得到的T2=21,T3=1。这样(T3-T2)为负值,怎么还原回FN? 另外,按你的意思,T2的求算公式应为:T2=(FN mod (51 x 26)) div 51。而还原公式应为:FN=T2x 51 +T3 + 51 x 26 x T1。为什么多个版本的GSM协议中都不是这样的公式?望解疑 -- 作者:tom -- 发布时间:2004-12-30 17:13:28 应该是3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30 17:20:30编辑过] -- 作者:fjhdn -- 发布时间:2004-12-30 17:20:20 TOM,我想就你所回答的Q4问题和你作个探讨,“Q4: TCH和SACCH是有严格顺序的,每个26帧复帧的第13个帧固定为SACCH” 据我所知,为了在某个时刻避免BSC集中收到各MS发来的SACCH信息或IDLE帧, (因为前者的管涌造成BSC忙于处理测量信息,而后者又造成BSC一段时间的空闲) 各业务信道是错开来的,这么一交错,SACCH和TCH的位置就不是你所说的那么规律固定。不知道我是否说明白了,在举个图例进行说明:(C:控制信道,T:TCH。S:SACCH,I:IDLE,帧编号从0开始)。 帧0(C,T,T,T,T,T,T,T),...,帧12(C,S,I,S,I,S,I,S),帧13(C,T,T,T,T,T,T,T),...,帧24(C,T,T,T,T,T,T,T),帧25(C,I,S,I,S,I,S,I),帧26(C,T,T,T,T,T,T,T),...,帧38(C,S,I,S,I,S,I,S),帧39(C,T,T,T,T,T,T,T),...,帧50(C,T,T,T,T,T,T,T),帧51(C,I,S,I,S,I,S,I)...。乱七八糟的写了一大堆,别说没有讲明白(我开始晕,出汗!巨寒!)。那么就不能用时隙位置来区分TCH和SACCH了,应该还有其他特征来区别这两者?抑或是通过识别IDLE帧来间接区分,IDLE帧比较有特点,容易识别。这样它的前/后第13个帧位置上就是SACCH,就从间接上确定了SACCH。期待求证。 -- 作者:fjhdn -- 发布时间:2004-12-30 17:44:14 应该是307,306 mod 51=0,这是不对的。 你的意思是:T2=FN div 51。我感觉不对,因为有T1,所有FN要先对(26 x 51)取余,然后才能对51取商,你说是吗?不然诸如1327之类的FN就还原不回去了。我的公式你看了吗?能否作出回答?再附公式如下: T2的公式改正为:T2=(FN mod (51 x 26)) div 51。 还原公式修改为:FN=T2x 51 +T3 + 51 x 26 x T1。 一系列GSM规范的编辑者都错了?有点怪怪的。 因为除了307外,317、327、337、347用规范中的公式来算都是对的。 另外,我发现:只要算出的T3大于T2,规范中的公式就对了。 -- 作者:tom -- 发布时间:2004-12-31 10:02:14 看来我的理解是错误的,还是以规范为准吧。 -- 作者:tom -- 发布时间:2004-12-31 14:01:20
本来就不是利用时隙,而是利用帧的顺序区别的。不同用户由于在不同时隙上,互不相关,只要考虑其中一个时隙就行了。 基站给终端分配时隙后,双方都知道起始的帧,不就可以依次找到SACCH了吗? -- 作者:tom -- 发布时间:2004-12-31 14:24:46
实际上,负数 mod 26应该理解为(负数+26) mod 26,也就是-20 mod 26=6,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 作者:tom -- 发布时间:2004-12-31 16:45:26 深入研究了一下,原来从T1,T2,T3求FN是一个解方程的过程: 由于: T2 = FN mod 26 T3 = FN mod 51 因此: FN= K2*26+T2 FN= K3*51+T3 (其中FN,T2,T3,K2,K3为整数) 由于这是一个三元方程,目前的条件下解是不唯一的,好在还有整数的条件。 T3-T2 = K2*26 - K3*51 = K2*26 - K3*52 + K3 = 26×(K2-2*K3)+K3 将此两边同时mod 26,得到 (T3-T2) mod 26 = K3 mod 26 只要K3<=26, K3=(T3-T2) mod 26, 这就是转换公式的来历。 玄妙,但是觉得还是我以前的方法更容易理解,只是多了减法的运算而已。
目前已经有13条评论 >>> 发表你的见解 |
Powered by:Old version Copyright ©2002 - 2019空中接口学园 , 页面执行时间:46.875毫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