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关注公众微信
 读懂通信 LTE学习大使 登陆 搜索

>> 讨论2G、3G、4G和5G以及WiFi等空中接口的技术原理
空中接口学园空中接口技术的原理 → 对发射分集中的空时编码技术的理解
  本版面已锁定,不允许进行发文/回复等操作 您是本文的第 2939 个阅读者  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文章 浏览下一篇主题
 * 主题: 对发射分集中的空时编码技术的理解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LTEFRESH 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预备用户
  文章:1
  积分:
  注册:2014-09-12
给LTEFRESH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TEFRESH加入好友 查看LTEFRESH的个人资料 搜索LTEFRESH在空中接口技术的原理的所有文章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TEFRESH 引用回复这个文章 回复这个文章楼主
发文心情 对发射分集中的空时编码技术的理解
在LTE教程一书中讲到WCDMA中发射分集采用了空间编码技术,将信号在发射前首先进行空间编码,产生两路正交的数据流分别在两根天线上发射。
 在5.3小节结尾的思考题中,两根天线不用空时编码,直接发射同样的内容,算不算发射分集,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我的答案是:第一、算不算发射分集?首先来看看发射分集的概念吧,也就是在发射方是否采用了分集技术,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在基站侧使用了2根天线对同一信号进行发射。
第二、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之前书中在讲接收分集时详细介绍了选择性合并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将两个接收到的信号取其中最强的信号进行合并,我认为这种方法实现的前提应该是两路信号是可分离的,这和空间编码技术中产生两路正交的数据流是相对应的。所以如果直接发射同样的两路信号,会使接收方无法得到最初的信号,因为这两路信号是不正交的。也就是最后只实现了‘分’,而没有实现‘集’。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4-09-15 16:22:13
  鲜花(0)  鸡蛋(0)
 tom 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LTE学习大使
  文章:4544
  积分:
  注册:2003-06-10
给tom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tom加入好友 查看tom的个人资料 搜索tom在空中接口技术的原理的所有文章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tom 引用回复这个文章 回复这个文章2
发文心情 
有自己的思考,很好!不过答案嘛,我就不点评了,因为肯定与我的想法不同。

  BTW,你什么时候发读后感呢?

----------------------------------------------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4-09-15 17:15:15
 LTEFRESH 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预备用户
  文章:1
  积分:
  注册:2014-09-12
给LTEFRESH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LTEFRESH加入好友 查看LTEFRESH的个人资料 搜索LTEFRESH在空中接口技术的原理的所有文章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LTEFRESH 引用回复这个文章 回复这个文章3
发文心情 
以下是引用tom在2014-9-15 17:15:15的发言:
有自己的思考,很好!不过答案嘛,我就不点评了,因为肯定与我的想法不同。

   BTW,你什么时候发读后感呢?



还请老师给出参考答案啊!我的想法太过简单了,深层次的东西肯定还有待商榷的!
BTW,等读完这一本书以后吧。还想问问结构与实施什么时候出来呢?我想先买本权威指南看看了。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4-09-16 09:18:29
 tom 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LTE学习大使
  文章:4544
  积分:
  注册:2003-06-10
给tom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tom加入好友 查看tom的个人资料 搜索tom在空中接口技术的原理的所有文章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tom 引用回复这个文章 回复这个文章4
发文心情 
我讲出来的话,可能会影响其他读者的思考,考虑再三,还是再等一段时间,明年再揭晓吧。

----------------------------------------------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4-09-16 11:27:08

本主题文章数4,分页: [1]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move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Old version
Copyright ©2002 - 2019空中接口学园 , 页面执行时间:31.2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