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关注公众微信
 读懂通信 LTE学习大使 登陆 搜索

>> L1 《LTE教程:原理与实现》
空中接口学园在线学园教程1 原理与实现 → 阅读《LTE教程:原理与实现》,Overview
  发表一个新主题  发表一个新投票  回复主题 您是本文的第 3343 个阅读者  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树形显示文章 浏览下一篇主题
 * 主题: 阅读《LTE教程:原理与实现》,Overview 保存该页为文件  报告本帖给版主  显示可打印的版本  把本贴打包邮递  把本贴加入论坛收藏夹  发送本页面给朋友  把本贴加入IE收藏夹 
 yb00yf 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学长
  文章:343
  积分:
  注册:2013-07-05
给yb00yf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yb00yf加入好友 查看yb00yf的个人资料 搜索yb00yf在教程1 原理与实现的所有文章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yb00yf  引用回复这个文章 回复这个文章楼主
发文心情 阅读《LTE教程:原理与实现》,Overview
1月2日收到了TOM老师的赠书,3天时间囫囵吞枣的将该书看了一遍,收获最大的应该是有一条线索了。该书正如TOM老师所说是教程,所以重点应该还是在于讲师讲的功底上,所以很多知识点都只停留在overview上。
下面简单的说说第一次阅读的感受吧。
第一章,该章在未收到书之前就已经阅读了,感谢TOM老师的慷慨赠与,该章虽然写的内容不详尽。但是该章应该是学习LTE系统架构最清晰的一条线索了。因为只是overview 不适合做指导书,可作为参考目录,自己根据该条线索去摸索和深入研究。
第二章,该章的内容大部分在TOM老师以前的作品和其他书上也有,总体信息量很大,接收程度看个人的”解调能力了“。
第三章,该章可谓是TOM老师的大作了,TOM老师首先提出的能量正交的概念,对很多人来说的确是第一次听说。估计该节对大部分人来说估计都不能解调。TOM老师在写该节时,丢失了一个重要的点,即:功率和能量的区别。另外对于OFDM的优缺点分析,可能是信息量太大又不是该书的重点,写的不够详尽。
第四章,该章也是TOM大作的核心区域了,详细的讲解了OFDM的实施。该章内容和我之前在《LTE-UMTS长期演进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出入不大。TOM老师用到了很多公式定向的分析发射和接收过程。看解调能力细致的去领会。该章居然没见到傅立叶变换的公式,很奇怪。另外个人总结一下IFFT过程,与其说是将信号进行IFFT变换,不如说成是将信号通过IFFT调制。
第五章,该章写的非常的清晰,对多天线的各类技术做了定性的分析。很多东西在别的资料也见过,可谓是用心编著。缺点:P174页讲到SFTD是LTE使用的发射分集时,居然没有进行详细的剖析,留下了许多疑问:UE一根天线如何接收两个频率?使用了不同的频率是否意味着频谱带宽的增加?另外对于MIMO是DEMO的说法,个人很是不解,现网中已经实现的MIMO是怎么回事呢?另外SSV或者簇优化中看到的双流MIMO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另外对于个人最是不解的波束赋形的定性原理的实施与分析没有看到。
第六章,该章里面将工程师关系的层,流,秩,通道,端口扥术语都详细的描述。一网全收很是不易。
总结,该书核心区域在3、4、5、6四章。要理解清楚多天线技术,无信号与系统的原理基础很难定性去分析。对于该书还需要再仔细阅读。后期再给TOM老师反馈。

----------------------------------------------
好读书,知之为知之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4-01-05 12:06:22
  鲜花(0)  鸡蛋(0)
 tom 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LTE学习大使
  文章:4544
  积分:
  注册:2003-06-10
给tom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tom加入好友 查看tom的个人资料 搜索tom在教程1 原理与实现的所有文章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tom 引用回复这个文章 回复这个文章2
发文心情 
谢谢你的详细读后感,先问一下。

 1)你觉得书名《LTE教程:原理与实现》与内容的匹配程度如何?

 2)你觉得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语言流畅做到了吗?

 3)你也看过不少LTE的书籍了,你觉得这本书与其他LTE书籍相比,特色在哪里?

----------------------------------------------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4-01-06 08:53:28
 JackLin 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学长
  文章:353
  积分:
  注册:2012-09-06
给JackLin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JackLin加入好友 查看JackLin的个人资料 搜索JackLin在教程1 原理与实现的所有文章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JackLin 引用回复这个文章 回复这个文章3
发文心情 
郁闷的是,我现在还没收到书!打电话去老是繁忙,接不进!!!!!

----------------------------------------------
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童。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4-01-06 09:39:01
 yb00yf 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学长
  文章:343
  积分:
  注册:2013-07-05
给yb00yf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yb00yf加入好友 查看yb00yf的个人资料 搜索yb00yf在教程1 原理与实现的所有文章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yb00yf  引用回复这个文章 回复这个文章4
发文心情 
以下是引用tom在2014-1-6 8:53:28的发言:
谢谢你的详细读后感,先问一下。

  1)你觉得书名《LTE教程:原理与实现》与内容的匹配程度如何?

  2)你觉得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语言流畅做到了吗?

  3)你也看过不少LTE的书籍了,你觉得这本书与其他LTE书籍相比,特色在哪里?



谢谢TOM老师,该次读后感还谈不上详细,后期再补上吧。
1,书名的匹配度可以说60%匹配吧,从原理来说没有讲明白LTE的原理毕竟LTE关键技术都没讲全,如果单纯的看第一章描述的LTE,SAE里面的节点的功能肯定是不能理解LTE系统功能的,第二章里也多次提及WCDMA或者CDMA这些系统的基础才能理解该节的内容,这不是很符合一个初学LTE或者一个想很快入门LTE的学习者的习惯,毕竟很多工程师都没时间去阅读大量的原理书籍,能实现来说原理讲到的实践都讲到了。
2、重点的突出还是需要个人去“解调”重点、线索的确很清晰,语言的流畅性个人觉得很不错,但是信息量还是比较大,如果基础不好的话,要做到流畅或者说想真的理解关键信息还是需要下很多功夫。
3、该书和其他书籍相比,特色在于不贪多,讲一点讲明白即是好书。
个人觉得一本教程,不再于多,做一点做好就足以是这本书的特色,如果可以直接砍掉第二章,把第一章更丰富一下,比如:默认承载,专用承载,永远在线这些资源映射的关键点都没提及。系统结果写完了,但是没看到对网络结如何对QOS保障的总结,添加一些对NAS,AS,RRC,GTP应用的总结。那就更好了。

----------------------------------------------
好读书,知之为知之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4-01-06 18:23:22
 tom 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LTE学习大使
  文章:4544
  积分:
  注册:2003-06-10
给tom发送一个短消息 把tom加入好友 查看tom的个人资料 搜索tom在教程1 原理与实现的所有文章 点击这里发送电邮给tom 引用回复这个文章 回复这个文章5
发文心情 
看来你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很高,但是本书的定位不是百科全书,而是学习指南。换而言之,希望把大家从琳琅满目的LTE书籍中解放出来,也就是从“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本书准确的讲是学习LTE的第一本书,但不是唯一的一本。我并不期望出现“黄山归来不看山”的局面。

  你提的QoS等内容,基本上都在核心网的范畴,届时我们会准备一本SAE教程,也在学好LTE这个系列中。

----------------------------------------------

点击查看用户来源及管理<br>发贴IP:*.*.*.* 2014-01-07 08:29:24

本主题文章数5,分页: [1]
 *快速回复:阅读《LTE教程:原理与实现》,Overview
你的用户名:    还没注册?    密码:    忘记密码?
  • [ 还没注册 ]
  • [ 忘记密码 ]
  • [加入心情图标]
  • 将放在文章的前面
  •                           
                              
    内容
  • HTML标签: 不可用
  • UBB标签: 可用
  • 贴图标签: 可用
  • 多媒体标签:可用
  • 表情字符转换:可用
  • 上传图片:可用
  • 最多15KB
  • 邮件回复 显示签名   [Ctrl+Enter直接提交文章]

    管理选项锁定 | 解锁 | 提升 | 删除 | move | 固顶 | 总固顶 | 奖励 | 惩罚 | 发布公告

    Powered by:Old version
    Copyright ©2002 - 2019空中接口学园 , 页面执行时间:46.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