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标签战开打
2014年可以算是中国的4G元年,三大运营商都展开了4G网络的部署和4G业务的营销,在争夺4G用户的同时,一场4G标签的争夺战也打响了。 孔子老早就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4G这个名头到底该谁用、到底谁能用,还是大有讲究的。 其实,也不光是中国人在乎这个,早在2010年,美国的几大运营商就为了4G这个名头打得火热,2014年4G标签战只是4年前的翻版和延续。 4G的名头为什么重要? 有人会问,4G这个标签就那么重要吗? 的确,这得看你是谁。如果你对通信技术并不了解,那么在你的印象中,一定是2G技术不如3G技术,3G技术不如4G技术。就像住酒店,4星比3星好,5星比4星好,7星最了不得一样。 所以,普通用户能用4G网络肯定不会用3G网络,能用3G网络肯定不会用2G网络。就好像大家都拿出了5寸手机,你的3寸手机就很难拿出手一样。 因此,运营商为了吸引客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为自己的移动系统打上4G的标签,表明我的系统高大上,是移动用户的最好选择。 可惜的是,4G没有专属权,弄得现在三大运营商个个都在标榜自己的系统是4G。有人看不过去,觉得某些运营商的宣传中有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的成分,揭发其中的HSPA+并不是4G,于是4G标签的口水战就开始了。 发动口水战的人可能没有想到,其实,4G是什么?什么是4G?迄今没有定论。为什么呢?因为ITU对4G的看法从来就是一本糊涂账。 ITU:我都不知道什么是4G 国际电联ITU是全球最大的电信官方组织,也是最有资格给4G下定义的组织。在2003年时ITU认定,4G技术必须具备低速运动峰值速率1Gbps以及高速运动峰值速率100Mbps,这个可以算是4G最早的硬指标了。 可惜这个门槛实在太高,即使10年后的今天,全球也找不到一个移动商用系统能够满足这个条件,即使现在最新商用的LTE-A系统也做不到。 但是运营商等不及了,尤其是美国的运营商根本等不及了。于是各种自封的4G手机、4G系统纷纷出炉,也不管有没有达到ITU在2003年定义的标准。 形势比人强,在这种情况下,ITU也只好放下身段,在2010年底改口说什么是4G技术并没有明确定义,HSPA+、WiMAX、LTE都可以算成是4G技术,等于为美国的市场行为开了绿灯。 2014年,我看到ITU网站中描述了4G技术的一些技术特点,比如基于IP、大带宽、MIMO等,但是关于4G的最新提法还是定格为:并不确定什么是4G! ITU提到的4G技术这些特点都可以在HSPA+技术中找到,所以说HSPA+不是4G,从ITU自己的讲法看,完全站不住脚。 管理层:其实我知道什么是4G 工信部是运营商的管理部门,也就是管理层。尽管ITU不知道什么是4G,管理层可是心知肚明的。因为从3G升级到4G,管理层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发牌照。因此,如果管理层连什么是4G都不知道,牌照怎么发呢? 从管理层的角度看,很明确LTE就是4G,因此为4G系统发牌照,就是发给LTE系统的牌照,而不是给HSPA+或WiMAX的。管理层并没有为HSPA+单独发一个牌照,也没有为HSPA+单独发一个文件。 总之,在管理层眼里,4G=LTE,LTE=4G。 用户:我管你什么是4G 对用户来说,知道什么是货真价实的4G,什么是滥竽充数的4G的确很重要,但是这张4G网络在我身边有没有覆盖、覆盖的效果怎么样、资费合不合理、与终端的配合程度才是更重要的。 抓得住耗子的才是好猫,只要比3G更好用,我管你什么是4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