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互联网APP的心跳机制 微信的信令风暴将人们的目光导向心跳机制,那么心跳机制是怎么回事呢? 最早的心跳机制用于服务器的安全备份机制,是为了防止服务器死机,而在服务器之间采用专用的端口和线路,周期性传送简短的信息,心跳就是形象的比喻。一旦收不到对方的心跳信息,服务器可以接管对方的业务,避免业务的停滞。为了业务的顺畅进行,服务器发送的心跳信息可以非常频密。 这种机制被手机上的互联网应用所借用,无论是Android的原生应用,还是QQ、微博和微信,都采用了这种心跳机制,也就是终端定时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简短的信息。但是与服务器之间的心跳机制相比, 还是有一些差别: 1. 心跳信息是单方向的,只有终端发到应用服务器; 2. 心跳信息的周期比较长,比如旧版QQ的心跳周期为30s,新版QQ为180s,微信为300s,Google原生应用为1680s左右。 另外,互联网应用的心跳包除了宣告终端在线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提供终端的即时地址,方便应用服务器的寻址。 有了互联网应用的心跳机制,应用服务器可以及时下发(Push)用户相关的信息,比如微信中的短消息、图片或者语音等。 心跳包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终端更为费电,还可能给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信令风暴。 看起来很完美的心跳机制,为什么会给移动网络带来信令风暴呢? 原来,移动通信网络中由于用户众多、资源稀缺,每个用户都是动态占用资源,比如IP地址以及无线信道。每次发送心跳包,都需要移动通信网络为用户分配资源,分配的过程体现在信令的发送和接收上。一次心跳包的发送过程,牵涉的信令多达几十条。 随着互联网APP的普及,大量的终端周期性地发送心跳包,效果类似于IP网络中的DDOS,必然对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带来冲击,造成拥塞等情况,这种现象就是信令风暴。信令风暴不仅中国移动的GPRS网络存在,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中国电信的CDMA网络都存在。由于中国移动用户数量庞大,因此信令风暴的影响更显著而已,简而言之,就是50步与100步的差别。 解决的办法也是有的,一方面心跳机制还需要优化,比如降低心跳包的发送频率,允许用户调低心跳包的发送频率,多应用联合发送心跳包。 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做大胆的革新,互联网APP不用IP来寻址,而是用电话号码来寻址,这样借用移动通信网络原生的寻呼机制,就可以不用心跳包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18 15:58:23编辑过] |